经济管理学院是我校较大的二级学院之一,它的前身是2004年设立的经济管理系,2016年7月改名为经济管理学院,当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。经多年建设,学院现已开设物流工程、工业工程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房地产开发与管理、财务管理、商务英语、数字经济7个本科专业和大数据与会计1个高职专科专业。学院助力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,成立了经营管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,同时,设有数字化运营与管理、财务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3个微专业。
目前,本、专科在校学生4422人,教职工238人,在教职工中,专任教师189人,实验技术人员15人,辅导员22人,其他人员12人。
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。优化教师职称结构、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,现有正副高教师60人,讲师51人,助教78人;具有博士学历教师9人,在读博士教师47人,具有硕士学历教师171人;35岁以下教师130人,35-55岁教师46人,55岁以上教师13人;具有专业资格和行业任职经历的教师93人。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名师2人;校级师德标兵8人;校级最美教师9人;校级最美辅导员5人。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;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。学院秉持“外引内培”原则,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,实施助教制、导师制和试讲制,开展“三学三练”、企业锻炼,各类教学比赛。先后有5名教师获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、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;学院持续开展“教师养德修为工程”建设,促进师德水平提升,连续多年被评为“教师养德修为工程”先进集体。
学院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。近年来,在学科学位建设上,配备了“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”、“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”学科团队,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评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,学院启动ACBSP认证工作。15门课程评为学校一流本科课程;15门课程被评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;40门课被评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;4门课被评为学校专创融合课程;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运行线上课程144门;《物流成本管理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;《统计学》《物流成本管理》《商品学》3门课程上线山东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;获批校企共建教学项目案例18项,出版教材10部。1名教师在“国家安全教育课例”比赛中获山东省一等奖;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说课竞赛二等奖;5名教师获山东省教学比赛三等奖,1个课程团队获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。
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建设,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育人,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。学院设有1个实验实训中心,共有32个实验室,实验中心使用面积2209㎡,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44.58万元;3个实验室被认定为专创融合实验室;开放实验室19个,开放项目30个,为学科技能竞赛提供了训练平台;学生毕业设计(论文)结合企业实际问题选题撰写,一人一题,真题真做。学院持续开展大学生寒暑假5+X社会实践工程,156支学生团队到农村、企业调研;3支学生团队获山东省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团队;“品牌立起来,产品走出去”乡村振兴促进团获得2024年山东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特色品牌项目荣誉;“华宇智慧益农团队”被授予全国大学生“三下乡”优秀团队,一人被评为全国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优秀个人。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工作,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4个,其中,与百仕达地标产业有限公司共建了校内“德州味”网红直播电商平台;与慧林公司共建“智慧财税实验室”;与德州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共建“税校战略联盟”;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山东公司共建了“三室一坊”、“五真职业环境”的现代物流产业学院,完成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项目8项,为大学生掌握真本领提供了综合训练平台。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,2024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2.1%,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。
学院注重“三全育人”,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。学院开展了“六平台六项目”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。在实践创新平台学科竞赛项目上,学生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省级以上奖项326项,其中获国家级奖项76项、省部级奖项250项;2024年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中首次突破全国一等奖2项;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“精创教育杯”创业模拟赛道中首次取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。学生立项大创训练项目66项;发表论文49篇,专利授权15项,参与教师纵向科研项目105项,参与教师横向项目318项,科研成果获奖8项;在人文艺术平台上,以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为重点,开展艺术展演、体育项目比赛,我院参加第五届“诗意中华情”诗歌朗诵比赛,获得校级一等奖,参加第九届大学生合唱节,获得校级一等奖;1名学生获山东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铅球项目第一名,1名学生获山东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三级跳远项目第二名,1名学生在2024年获得山东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100米跨栏第七名。
学院重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,设有1个省级平台: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数字经济研究会;2个市级科研平台:即德州市现代服务业软科学研究基地、德州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;2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新型智库:山东华宇工学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创新团队、山东华宇工学院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;2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:数字经济驱动山东省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”青年人才团队、低碳物流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青年人才团队;1个校级科研平台:即乡村振兴研究院。近年来,教师共立项国家、省部、厅市课题180项;纵向课题经费24.8万元,横向课题经费1610.22万元;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25篇,其中:SCI、SSCI、CSSCI论文16篇;获得市厅级优秀科研成果奖41项,其中,获德州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,获德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,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33项;德州市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,连续6年举办德州市现代服务业软科学和人才培养研究学术年会,9项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被德州市政府部门采用。
学院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贯彻学校“以人为本、对接需求、应用为魂、追求卓越”的办学理念和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开放式”办学定位,落实“三接九化”人才培养模式,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。秉持“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,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抓手,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,校企合作产学研育人为依托,学生能力培养和服务社会为落脚点”的办学思路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作出新贡献。
(数据截至日期2025年3月)